导入数据...
  
李雪峰:我国应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方略
[四川师范大学公共安全与应急研究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1年4月20日
  查看:597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

编者按 2021年1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教研部教授李雪峰在《中国应急管理》上发表了题为《我国应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方略》的文章,小编在此转载分享,以飨读者,以下是文章内容。

 

我国应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方略

  

李雪峰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教研部教授 

我国应急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各级政府负责、应急管理部门发挥综合管理作用、各部门分工合作、全社会广泛协同参与的防范化解公共安全风险的事业。随着国家进入新发展阶段,应急管理体系得到充实完善,全社会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得到极大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公共卫生安全等基础能力显著增强,安全应急的科学技术基础不断夯实,我国应急事业已经站到了新起点上。

应急事业新起点的机遇挑战都有新的变化。机遇方面,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胜利实现,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给应急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挑战方面,当今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国家安全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公共安全领域的全球性系统性风险挑战严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应急事业发展的内外条件要求应急事业要以新的姿态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重要论述,以及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应急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应急管理部门的实践探索为应急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本文以上述精神和实践成果为依据,系统分析我国应急事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并将其提炼归纳为可供参考的八项发展方略。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以党建引领应急事业发展


执政党是国家政治生活、政府工作的领导力量,由政府负责的应急事业必然需要执政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体现在国家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也必然体现在应急管理的全过程各方面。平时体现为党对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建设等各个方面预防准备工作的领导;突发事件发生时,体现为党对应急处置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事后则体现为党对善后处置、事件评估、吸取经验教训、查找短板漏洞弱项、责任追究、完善制度等的领导和监督。


党领导应急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之一。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了“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各级党委、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发挥了带领人民群众开展抗疫斗争的领导骨干作用,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应对突发事件、推进应急工作的实践反复证明,应急事业发展必须要以党的坚强领导为保障。在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的各种风险挑战和推进应急体系能力现代化的繁重任务面前,党的领导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优势应当进一步发挥。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以党建引领应急事业发展方略,就是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发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加强党对应急事业全过程各方面的领导与监督,以党建工作促进应急事业的发展。


首先,进一步完善党领导应急事业的体制机制。一个组织要发挥领导作用需要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来支撑。加强党对应急事业的领导,同样需要不断优化党领导应急事业的体制机制。在各级党委领导应急事业方面,应进一步论证和探索设立党委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委员会来统领各级应急工作,统筹协调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环境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应急、社会治安、网络安全等专项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应加强和完善党委领导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决策指挥机制,包括完善在必要时组成党委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统筹领导指挥应急处置的工作机制,完善在必要时成立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应急处置临时党委的工作机制等。


其次,进一步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应急事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是扎根于人民的立体化多层级组织,党的领导不仅体现在“上层”的宏观总体性领导,也体现在“下层”的微观基础性领导。这就决定了基层党组织工作要与安全应急工作进一步有机融合,把加强党对基层应急工作的领导落到实处,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应急管理队伍、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社会力量等的领导作用落到实处,将党领导基层应急工作作为基层党建工作和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具体说,平时应进一步完善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应急工作的机制,使基层党组织在政治上领导和监督好基层风险防范、信息监测、应急准备等各项预防准备工作;突发事件发生时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基层应急指挥体系、基层应急救援工作、组织基层群众抢险避险中的领导核心和主心骨作用。


第三,着力推进提高党政干部应急处突能力,使其能够更加胜任应急管理工作。领导作用归根到底要体现在领导者身上,提升应急领导效能的关键在于党政干部。这就要推进各级党政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战锻炼,使其能够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勇于担当、冲锋在前。应通过对党政干部的科学配置、悉心指导、加强培训、严格管理等措施提升其应急领导能力。一要使其提升专业化领导能力,成为所在工作领域的行家里手,在此基础上提高应急处突的见识和胆识;二要使其提升应急决策能力,对发生的各种风险挑战,要做到心中有数、分类施策、精准拆弹;三要使其提升协调各方的能力,做到善于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善于整合各方力量;四要使其提升应急执行力,在危急时刻能够科学排兵布阵,有效掌控局势、化解危机。


第四,将安全应急教育融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党性教育中。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决定了广大党员要承担起保障安全发展的一份责任,要成为应急事业的骨干,成为安全应急志愿者和应急突击队员。为此,各级党组织应教育广大党员在安全应急领域率先垂范,通过培训学习活动帮助党员提高安全意识、掌握应急知识,成为各领域各岗位的模范遵守安全规章、主动监督和维护身边安全的重要力量;应教育广大党员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斗争中迎难而上,把参与应急处突当作加强党性锻炼的最好熔炉,训练其成为能够担负急难险重任务的骨干力量、突击力量。各企事业单位还要使党员明确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在需要时服从基层党委政府、基层社区的领导,自觉成为维护基层安全应急的中坚力量。


二、坚持根本任务导向,系统治理安全风险


应急工作的根本任务是防控风险。尽管我国总体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但各种安全风险加大。在自然灾害方面,全球气候变暖带来极端天气增加,造成的台风飓风灾害、森林草原火灾、水旱灾害等频率和危害性都在持续增加,30多个国家宣布进入气候紧急状态。事故灾难方面,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道路交通网、电力石油等能源网络的日益普及扩大乃至全球化,能源安全、重大交通事故风险等都空前加大。公共卫生安全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结束,新的波及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何时发生难以预料,滥用抗生素、基因技术等给人类公共卫生带来的风险隐患不确定性加大。社会治安方面,全球恐怖主义威胁、网络犯罪、金融犯罪等都容易造成重大风险事件,政治动荡、全球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等都有可能带来极大的系统性风险。


各种风险如果防范不及时或应对不力,就会进一步传导、演变、升级,使小的矛盾风险挑战发展成大的矛盾风险挑战,局部的矛盾风险挑战,发展成系统的风险矛盾挑战,国际上的风险矛盾挑战演变为国内的矛盾风险挑战,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领域的矛盾风险挑战转化为政治矛盾风险挑战,甚至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危及国家安全。


为此,必须系统有效地治理风险,努力从根本上防控风险、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坚持根本任务导向、系统治理安全风险方略是指坚持底线思维,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主线,统筹采取各种措施有效防控各类安全风险。“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首先,加强最源头的治理,控制风险增量。风险的最源头是社会建设或生产建设工程创设时所带来的风险。新发展阶段拥有更好的经济技术基础,我们理当更有效地控制最源头风险的产生。应进一步健全重大决策事项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其他相关的重大风险评估的制度。应完善和提高各行业领域、尤其是重点行业安全标准,完善重要设施设备设计建造安全标准;强化安全准入,涉及高危行业领域的国土规划、产业布局、项目审批等要尤其严格;推动建立安全联合审批制度,防止把关不严埋下新隐患。


第二,提高安全设防水平,减少风险存量。在已建成、运行中的社会体系(如城市、乡村、企业等)中,不可容忍的风险隐患不断产生、大量存在,减少存量风险必须持之以恒。一要能够发现风险,建立和完善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机制,把重大公共安全风险隐患排查落到实处。二要能够管控风险,对现存的各领域安全风险,运用法治的、行政的和市场的手段,引导各行为主体要找出具体设防点,提升设防水平。三要努力消除风险,包括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提高智能化安全保障水平,实施安全技能提升行动,强化安全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和技能考核等。


第三,完善动态安全风险发现机制。风险是动态变化的,防控不到位或外部条件触发就可能演变为突发事件。这就要建立健全动态风险监测研判机制,及时发现那些即将演变为突发事件的危害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经济社会稳定和国家政治安全的风险。对于任何露出苗头的风险都要抓早、抓小,努力将其控制在萌芽状态。


第四,有效管控风险链。风险链是潜在的突发事件链,当风险不可避免地演变为突发事件,就可能发生连锁反应,风险链就会发威。识别和防范重点风险链是重大风险防控的基础工作。各地应就本地区、本系统所面临的威胁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的风险进行风险链情境构建和桌面推演,以此深刻认识风险链结构与机理并提升应对风险能力。应整合应急信息平台,完善安全风险信息共享、综合监控、综合研判机制。应以防范重点风险链为切入点,制定好着眼于防控风险链的应急预案,完善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跨层级的风险链防控机制。

三、实行全面融合发展,构建大应急体系


公共安全无处不在,应急管理是政府与各类社会组织的共同职责。做好应急管理工作不仅要建立完善的专业化综合应急管理部门,让应急管理系统内的业务“小循环”畅通无阻;也要把全政府、全社会的组织力量纳入进来,构建和完善安全应急“大循环”系统。新冠疫情防控的成果表明,在党的领导、政府负责下,包括各行各业的全面组织动员是应对各类安全风险挑战的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公共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应急事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参与。除了应急管理的从业者要成为应急的骨干力量,应急志愿力量也要扩大规模、提升能力,其他社会组织也应成为兼具应急功能的志愿力量,全体社会成员也要提升安全应急意识和能力。人人都应成为自我安全的责任人,成为社区安全应急的参与者。新冠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实践生动诠释了全主体参与应急事业的必要性和巨大力量。


实行全面融合发展、构建大应急体系方略是指坚持系统观念、系统思维,按照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的精神,实现应急体系的全社会共商共建共享。其实质是把应急功能嵌入式地融入已有的社会组织体系中。这既是“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方针所要求的,也是走出一条经济节约高效的中国特色应急道路的重要路径。


第一,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协同。协同产生合力、协同减少摩擦力,但增进多主体协同也是工作的难点。应急管理领域的协同是指把各类组织整合到大应急体系中,形成网络化立体化的应急管理主体力量。一是推进应急管理制度的协调与融合,形成充分管用的应急协同的制度基础。例如整合党政干部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民生直接密切相关方面安全等方面的责任制规定,制定统一的公共安全责任制法规。二是推进各类组织协同参与应急工作。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司法机关等应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维护公共安全,基层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组织等都应纳入到安全应急治理体系中。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以及各级应急指挥机构进一步做好相互衔接,完善协同机制,降低跨指挥部协调成本。三是推进各方面应急资源共建共享。在应急物资保障上采取政府储备、企业和社会组织储备、居民家庭储备相结合,以及物资储备和企业产能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在基层韧性能力建设上,把各类减灾示范社区、安全示范社区、平安示范社区建设等分散的资源运用方式整合起来,共建统一规范的安全示范社区。在应急财力保障上,采取政府应急准备金、保险机制、社会捐赠等方式有机结合的综合保障模式。四是推进应急信息渠道融合。一方面打通官方信息渠道、整合信息管理平台,形成更为有效的即时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国家预警体系;另一方面打通政社信息渠道,把舆情网情、社情民意、专业意见都纳入到安全风险信息管理系统中。


第二,推进应急管理功能的嵌入式落地。构建大应急格局需要把应急管理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一是统筹发展规划和安全规划。在城乡发展的方略战略规划中充分融入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等内容,着力建设好韧性城市、韧性社区。二是统筹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应急建设。把应急管理作为一个重要功能模块融入到智慧城市体系中。三是统筹基层治理和应急治理。在完善基层社区治理体系过程中,把安全应急工作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加以落地和强化。四是统筹区域协同与区域应急。在建设跨区域协同机制过程中,把跨区域应急协同机制作为其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来建设。


第三,推动应急力量共建共享。在大力充实专业应急救援、应急管理力量基础上,融合各方面力量共建应急队伍是解决应急人力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一是加强民兵应急能力建设,把应急分队建设作为民兵队伍建设的主要部分,使其发挥平战结合的作用。二是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把部分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作为政府主导的应急救援力量来建设。三是在基层社区和各类社会组织中,推广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大面积提升基层应急救援技能。四是探索推动建设官方管理、社会志愿力量为主体的全国性专业化应急救援组织。


第四,推进安全应急宣传教育融入式落地。广泛利用各种宣传教育机制开展安全应急宣教是提升全社会安全应急素质能力的根本途径。除了专门应急教育制度安排和设施建设,应在各级各类教育培训和科普宣教工作中融入安全应急教育。一是充分利用全媒体时代的媒体宣传优势,在各类媒体宣传中,增加应急知识的内容。二是推动在各类科普宣教活动中,融入安全应急宣传教育的内容。三是推进在各级党校和干部学院的政治教育、各类学校的文化教育、各种培训机构的业务教育中,融入相应的安全应急教育内容。四是推进在各类组织的安全管理过程中,加强安全教育。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五是推进在各类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科技文化教育场所建设中,安排安全应急教育的板块内容。

四、坚持全面依法治理,完善应急法治体系


应急事业关乎生命安全、关乎各方利益,只有坚持法治导向、完善法治保障才能保障安全、有效应急。因此,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应急事业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要求的,也是应急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基础环节。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安全应急法治滞后的现状,才能真正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将法治思维作为谋划应急工作的基本思维,将法治方式作为防范各种安全风险的基本方式,才能更好发挥法治在公共安全领域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


坚持全面依法治理,完善应急法治体系方略就是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构建应急管理体系、破解应急管理难题、防范化解安全风险、提升政府和全社会应急能力,保障各项应急活动的有效开展,促进应急事业健康发展。


首先,完善应急法律法规标准预案体系。无规矩无以成方圆,应急制度体系的完善是依法应急的基础。应尽快健全应急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使所有的公共安全相关主体、所有的风险类型、所有的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环节,都要有法有规可依。应健全应急标准体系,突出落实责任、风险防控、应急准备等重点环节领域的标准规范。应完善应急预案管理制度,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优化应急处置的组织指挥、力量运用、技术战法和行动模式。


第二,切实落实安全应急责任制。多年的实践表明,要用最严格的制度维护安全就要落实好责任制,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应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制定党政领导干部安全应急“职责清单”“工作清单”,把履责情况纳入干部述职考核、巡视巡察内容,把安全生产、防灾减灾、防疫抗疫等纳入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应切实落实各部门行业安全监管责任,对责任模糊地带创新性地制定责任划分方案,对职责交叉、联系紧密的领域和环节通过联动协同制度加以解决。要扎实严格落实企事业单位的安全主体责任,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内生动力,通过严格执法增进制度严肃性、形成制度威慑力。应完善重大灾害和安全事故调查评估制度,对玩忽职守造成损失或重大社会影响的,依纪依法追究当事方的责任。


第三,严格公共安全领域执法检查,从源头防范风险。依法应急要落地,就要提升安全应急执法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从思想认识上解决不想查、不敢查的问题,从工作作风上解决不认真不深入查的问题,从专业精神上解决查不出、查不准的的问题。应加强精准执法,推进分级分类精准化执法,持续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应建立全国统一的应急管理监管执法信息平台和信息库建设,为安全执法提供大数据信息化保障。


第四,深入推进安全领域的全民守法活动。依法应急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公共安全的自觉维护者、应急事业的忠实支持者。这就要改进创新应急普法工作,加大全民应急普法力度,增强全民应急法治观念。

五、加强系统学习转化,提升专业化应急水平


中外应急管理实践都积累了丰富的、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教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应急事业,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不断调整和完善,应对各类灾害事故能力不断提高,成功应对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突发事件,有效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重大安全风险。此外,在安全应急领域也有不少惨痛教训。在国际上,战后以民防体制为基础,国外发达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能力不断提升,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但也有像一些国家新冠疫情防控不力等各类灾害应对的深刻教训。为提升应急组织素养和应急相关人员素养,既需要着力学习和研究各方面安全应急治理的成功经验,也需要深入剖析走过的弯路与沉痛教训。


善于学习、深入学习推动了应急管理体系的持续进步。例如,应急管理部注重把事故教训当成宝贵财富,2020年对近5年12起特别重大事故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回头看”,抓住每一起重大事故总结反思、深化整改。而像“8.12”天津港火灾爆炸事故之后又发生“3.21”江苏响水爆炸事故,以及四川凉山州连续两年(2019和2020年)发生森林火灾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遇难的情形,都有事后的深度学习与制度完善不够到位的因素。


组织的学习是通过观念、知识、信息的交流、各种技能的训练实现活化和更新集体认知结构、提升集体行动能力的过程。为实现应急体系能力现代化建设,发挥好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需要加速学习,实行全面学习、深度学习。加强系统学习转化,提升专业化应急水平方略是指坚持开放思想和历史思维,以系统地探索应急事业深层次规律和全面提升行为主体应急能力为重点,系统主动地开展学习和学习成果转化行动,将理论与经验转化为体系建设成果、能力提升成果的方略。


第一,通过系统学习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如同个人的成长需要系统的学校教育一样,新组建的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的成长也需要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应急管理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系统学习应急管理理论,系统学习消化吸收国内外行之有效的应急管理经验。应自上而下、从总到分研究发达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框架并借鉴其值得学习的制度性做法,学习总结研究全国各地各部门在应急管理方面的有益的制度建设的探索和经验,深入反思应急管理问题的根源;在此基础上尽快完善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理顺应急管理统与分、上与下的关系,使中国特色应急管理制度体系尽快完善定型。


第二,通过深度学习提升系统性安全水平。实践是最好的老师。重大安全事件发生后,应在做好事件善后处置工作的同时,因势利导、化危为机。既要抓好原因调查和问题查处,给人民以满意的交代;更要深入研究有关事故灾难形成的深层次根源问题,抓好问题整改,举一反三,使“一厂出事故、万厂受教训”,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推动体系性、本质性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第三,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提升组织素质。学习是一种需要发挥要能动性的行为。要建立健全常态化应急业务研究制度,推动建设大批能够自觉开展自我反思、自觉创新理念方法、主动学习外部经验的学习型应急组织。要发挥我国国家大、人才多、各地经验多点开花的优势,通过宣传典型经验、推广科学有效方法等方式激发各级各部门应急体系的完善、应急能力的提升。


第四,通过学习全面提升应急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学习是正确的态度、科学的认知和精湛的技能提升的有效途径。应加大专业化学历教育和培训学习的力度,在应急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在应急管理相关人员中,系统地推进全员性应急管理知识学习,提升应急队伍的管理与执法监督水平。应在各级应急救援队伍、志愿者队伍、社会组织当中,推进应急知识技能的学习,推进常态化专业化训练和演练,提升各支队伍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应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组织广大基层群众、社区居民、学校学生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应急避险抢险演练等。通过这些工作,全方位提升应急管理队伍、应急救援队伍和全社会的应急能力。

六、加强智能科技引领,夯实应急科技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发展力,也是第一安全力、第一应急力。科学技术在应急事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例如,气象减灾卫星、北斗系统等航天科技的应用给防灾减灾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供了重要支撑;医药卫生和大数据技术为中国有效抗击新冠疫情立下汗马功劳。当然,一些科技应用不当也会影响应急工作的效率效能。例如缺乏统一规划与投入的不同系统的应急指挥平台在需要联动处置时不能互联互通的问题就非常典型。


展望未来,各种智慧应急解决方案为应急事业开启了美好的前景,提供了广阔的可能性,应急管理方式也将会被重塑。这是一个应急工作方式需要重新思考、工作流程需要优化再造的新时代。可以说,阻碍科技应用的上限将是人类想象力本身。加强智能科技引领、夯实应急科技支撑方略是指坚持创新思维,以智能化科技为引领,全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为提高应急事业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首先,运用智能互联思维探索应急事业解决方案。与新时代新征程相伴随的是科学技术发展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智能化引领时代。用新思路新方法新科技有助于更好地应对新风险与新挑战。在探讨未来应急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道路过程中,应超越已有的经验和理论教条,着眼于新的社会形态条件与新的物质文明基础,探索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系统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与新方案。要使5G时代海量数据、终端多样化、高网速等科技条件为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网开辟新的道路、新的境界。


第二,着力构建互联互通的智能应急信息网。在万物互联的世界,要我们应适应科技信息化发展大势,以智能化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以5G、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新基建为支撑,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急用先建、保证质量的原则,坚持统筹集约、坚持智能化方向,建设全国 “一盘棋”的智能应用信息网。尽快实现全国各行业领域应急指挥信息网上下贯通,建成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应急物资保障和应急力量调动大数据平台和应急指挥一张图,全面提高应急通信保障水平和灾害事故信息获取能力,使信息化智能化支撑各级政府应急指挥调度能力有根本提升与改观。


第三,持续提升智慧应急水平。在智能化科技支撑下,风险监测与应急响应有了强大的现代化手段。这使得超越传统方法,大幅度地提升应急工作水平提供了可能。应在信息化全覆盖基础上,加强系统融合和智能升级。提升智能化监管能力,推进“互联网+监管”的智能化安全监管模式,完善各类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运用科技信息技术规范执法行为、运用大数据发现系统性问题。提升数字化风险感知能力,基于天空地一体化技术、5G高清视频与人工智能识别等技术及时发现检测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以及森林火灾、滑坡等灾害,革命性地提升监测系统智能化水平。加强精准预警体系建设,基于5G网络大数据精准筛选潜在受灾人群,基于闪信将灾害预警信息实时精准递送潜在受灾人群。提升智能化社会动员能力,推进智能科普宣教培训和应急信息发布,加快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提升数据处理能力,推进应急指挥系统智能化,建强“应急大脑”,构建基于5G+GIS技术的区域应急资源可视化呈现系统,使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使用5G机器人和无人机进行立体监控,实现统一联动指挥。构建智能化灾后重建支持系统,针对恢复重建需要,基于5G网络大数据对受灾区域、受灾人口进行准确、及时评估。


第四,加大智能化装备的研发和配备力度。以智能化技术改造应急装备将使装备性能有质的提升。应加强关键技术研发,以智能化为引领,构建新装备体系,打造救援尖兵利器,大幅度提升救援实战能力。应加大智能化技术装备配备应急系统的力度,探索开发使用各种应急救援机器人、救援直升机、救援无人机等提高应急处置效率效能。为使智能化系统化装备体系更好发挥作用,应加大统一、标准化的装备实战配备的力度。

七、多方强化激励机制,激发应急主体活力


激发主观能动性对于提升主体应急能力至关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创造了许多抢险救灾、应急管理的奇迹,在应急实践中充分展现出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优势。全国上下形成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民族精神,消防救援队伍践行了“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理念。以上述精神和历次抢险救援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抗震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等抢险救灾精神为激励,我国应急事业拥有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除了精神激励,完善各类正向激励政策是各国维护应急力量战斗力的普遍做法。例如,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给予消防救援人员以极大社会荣誉;又如很多国家对于应急志愿者都给予社会荣誉、经济补偿、减免兵役、减少税收等综合激励政策。


动机决定行为。应急管理具有高负荷、高压力、高风险的特点,应急救援队伍奉献很多、牺牲很大,各方面应当关心支持这支队伍,提升职业荣誉感和吸引力;应急事业的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同样需要内在的动力。多方强化激励机制、激发应急主体活力方略就是要坚持人本思维、能动思维,多途径激励组织和个人参与应急事业的积极性,把应急治理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落到实处。


第一,给予必要政治激励。在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自我实现就成为人的高级精神需求,获得政治层面的激励成为重要的动力。对于国家应急管理系统工作人员,要健全职业荣誉体系和表彰奖励制度,提高队伍荣誉感;对于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立功人员要充分给予其应得的政治荣誉和政治待遇。对于社会应急力量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政治性激励办法。例如可以将地方应急志愿者组织、应急产业的代表纳入到当地应急管理委员会中。其中的先进人物可以优先推荐到地方人大、政协等担任相应的职务。要大力培育树立先进典型,形成崇尚英雄、争做英雄的良性机制,增强全社会对应急事业的尊崇。


第二,落实经济激励政策。对应急事业参与者的经济激励既是政治激励的特殊表现形式,也是对其付出劳动的价值认可。可参照公安部门的相应待遇制度,切实落实应急管理部门人员的合理待遇。对于应急志愿者因参与应急工作影响个人收入和本单位工作的,应给予其个人和所在单位以恰当的经济补偿。应完善对参与应急事业人员的医疗、保险、抚恤优待等制度。对于参与安全应急工作,或者对防范化解风险、应对突发事件做出贡献的人员,应给予恰当的经济鼓励。要大力培育安全应急产品服务市场,对于应急产业从业机构,要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并通过积极的产业扶持政策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预防准备、抢险救援的产业支持工作当中。


第三,实行文化激励政策。对应急事业参与者文化层面的激励也是特殊的政治激励,同时还是对其价值选择的肯定与褒扬。要在全社会弘扬参与安全应急事业光荣、参与安全应急是当代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的理念。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应急热情引导、转化为平时为公共安全多担当多贡献的热情。对于在基层社区应急、社会面上公共安全治理上做出重大贡献的个人给予精神奖励表彰,使其享受与见义勇为者表彰相类似的社会荣誉。


第四,推行社会激励政策。通过合适的社会政策使应急事业参与者在社会上享有优越地位兼具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的性质,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对于那些加入到消防队伍和各类专业化应急队伍的人员,可使其免除服兵役的义务。对于积极参与应急志愿服务的人员,应支持和鼓励他们把常态化应急志愿服务组织作为其社会网络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增强其参加对应急志愿组织的荣誉感、归属感。

八、深化对外交流合作,推进国际应急治理


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伴随着国家对外交流合作的不断拓展深化,我国的应急事业必将与其他国家日益紧密。为保障我海外公民利益需要将应急管理延伸到海外,加强国际合作;为维护“一带一路”安全发展等海外事业,需要将应急管理延伸到相关国家;为发挥我国负责任大国作用,也需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国。仅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例,截至2020年上半年,我国政府已先后与138个国家、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已规划或在建“一带一路”项目共计3100多个,总金额达4万亿美元。建设安全丝路成为中国的重大责任、重大利益。


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发挥国际安全发展保障作用的期待也持续提升。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是我国履行大国责任的必然要求。世界疫情防控的现实表明国际公共安全合作机制还很不完善,协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还不够强。我国要发挥好负责任大国的作用,拿出中国方案、中国建议,有力推动国际公共安全治理实现体系能力现代化。


上述现实需要我们进一步统筹国内外安全,做好国内外应急体系和能力的衔接。安全应急领域的深化对外交流合作、推进国际应急治理方略就是坚持对外开放精神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牢固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扎实推进世界安全发展,织密织牢有利于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的全球公共安全网。


第一,塑造国际公共安全治理合作新格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国际社会急需完善国际公共安全治理。我国可努力推动完善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公共安全合作机制,发挥好安理会、联合国减灾署、世界卫生组织等在国际安全合作方面的组织领导作用;在完善世界公共安全规则、制定国际公共安全战略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深度参与区域安全合作机制,依托上合组织、中日韩、东盟10+1、亚太经合组织等平台建设好安全应急合作;探索搭建更为灵敏有效的国际公共安全合作平台,如建设亚洲减灾合作平台等。加强与各有关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建立更为常态化的公共安全合作机制;在应急能力建设方面加强与世界大国的交流,给予更大发展中国家以更多力所能及的支持;在推进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适时推动中国公共安全标准规范走出去。


第二,推进地方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公共安全治理。中国的海外利益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利益,也是各地方的利益所在。中央政府要大力支持地方政府通过各种合作机制参与国际公共安全治理。地方政府要根据各自的需要和可能参与国际公共安全治理,其中沿边省区要与周边国家及其地方政府进一步优化安全合作机制;各省区市要在对外经贸文化合作、共建姐妹城市等框架中植入公共安全合作的内容。各地方要与国家有关部门一道,开展好公民国际活动(如旅游、务工)的安全教育。


第三,着力发挥公共安全领域的公共外交作用。国际公共安全治理也需要各方共治。我国应鼓励支持国内外应急学术交流,加强国内安全应急智库走出去的力度和规模。大力支持民间机构参与减灾与人道救助事业,加大培育和鼓励国际化防灾减灾、安全应急社会组织的力度,使其规模和水平与我国的大国地位相适应。带动国内企业参与公共安全国际合作,推动中国安全应急产业走出去。


第四,构建合作与可持续的“安全丝路”。安全是发展的保障,“一带一路”建设更加需要安全保障。应建立健全保障“一带一路”建设安全发展的国际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重点培育建设好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地区为重点的安全合作机制,切实为重大建设项目和重点区域经济运行保驾护航。要加大与沿线国家的公共安全人员交流和安全应急培训合作的力度。要着力发挥我国沿海沿边省份对境外安全应急的支撑作用,完善其参与国际安全应急的机制,提升其参与国际公共安全事务的能力。


结语


应急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的各项方略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所要求的。上述八项方略以四个方面体系建设方略为主线,以四个方面的要素建设方略为支撑。


应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体系建设方略是:领导力量上,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以党建引领应急事业发展;目标对象上,坚持根本任务导向、系统治理安全风险;工作结构上,实行全面融合发展、构建大应急体系;空间拓展上,深化对外交流合作、推进国际应急治理。


应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要素建设方略是:规则治理上,坚持全面依法治理,完善应急法治体系;组织优化上,加强系统学习转化,提升专业化应急水平;科技支撑上,加强智能科技引领、夯实应急科技支撑;主体激励上,多方强化激励机制、激发应急主体活力。


我们相信,只要在这些方面坚定不移、久久为功,中国应急管理事业就一定能够不辱使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创造良好安全环境。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公共安全与应急研究院